特色教會

關懷偏鄉孩童的教會-冬山教會


20180923《頂真人物》完整版 EP18 | 關懷偏鄉孩童的牧者 鄭忠仁

製作團隊:公視頂真人物 https://www.facebook.com/PTSDevotedPeople/

宜蘭冬山長老教會不只是教會,可說是另類專收弱勢孩子的安親班,會有這樣的轉變,全都是因為牧師—鄭忠仁。十多年前鄭忠仁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帶著牧師娘一家人來到冬山,看到單親、新移民家庭的孩子下了課在社區閒晃,於是利用教會的空間,讓許多弱勢孩子下了課有安心寫功課的地方,就這樣一路陪伴他們,也陪伴他們的家庭。

鄭忠仁說,因為他、冬山長老教會變得很不像教會,不過他覺得教會不應該只是宣教,應該像聖經所言,讓萬百姓因你而得到福氣,單純因為這個想法,他一做將近20年,鄭忠仁也說,做這些工作不是要成為一個有名的人,或是得到別人的注意,只期待教會能讓立足在這塊土地的人、得到利益。

十四年前受分發到冬山教會,第一個感覺是上帝為什麼把我放在這裡?讓我歷經「千山萬水」來到這裡,我能做什麼?同學剛好送我一本書《他是我的孩子》,作者是比爾‧威爾森(2000年由以琳出版),裡面有一句話深深的震撼了我,「當基督徒一旦停止關心我們的周遭環境時,教會就漸漸死亡了」;加上學校老師的邀約,我們便一頭栽入弱勢孩童的課後輔導事工,也在當中經歷上帝許多的恩典與祝福。

很多牧者都期待教會成為宣教的教會。雖然馬鞍峰教會五個傳福音的策略,給了我們在宣教上的一些提醒:知道你要釣什麼魚?到魚願咬餌的地方去、學像魚一樣思考、順著他們的性向來抓魚、使用多個魚鉤等等,但對鄉下的教會常遇到的問題是,魚在哪裡?或哪裡有魚?所以,我們決定自己挖魚池來養魚。

課輔班的成立教會以課輔成為社區的朋友,教會每天都有一二百人次的出入,教會因課輔事工讓社區的人不再害怕進入教會。教會一來陪伴孩子、一來強調生命的改變重於課業名次,所以如何將耶穌基督的生命讓這群孩子認識,就顯得特別重要。

因此,教會希望在福利與福音中取得平衡,而規定參加課輔的學生禮拜天必須到教會參加生命教育(主日學),它含蓋在課輔班的課程裡面,若整學期的請假(含遲到)超過5次,則一律退班。每禮拜天早上八點,有七、八十位孩子齊聚教室,先以陶笛、口風琴歌頌上帝,一個小時後,到禮拜堂參與主日禮拜,聽完上帝的故事後,再回到教室做手工。

而「大的幫助小的」是冬山教會社區教育的中心信念,不管是兒童、青少年都要年長的幫助年幼的,資深的幫助新進的。以陶笛為例,已經學了5年的,要教新加入的學員;「師徒制」的關係使這群孩子學習尊重,無形中也建立起次序,也讓孩子建立自信與多元的學習。所以教會不怕沒人服事,每個人以陪伴他人為榮,受幫助的也更專心學習。不但可以訓練服事人才,也可訓練孩子將來成為社區意見領袖。

教會為更多元的服務社區,於2010年成立宜蘭縣以琳家庭關懷協會,結合移民署、宜蘭縣政府、伊甸基金會、聖道基金會及其他教會兄姊的資源,來幫助冬山鄉貧困與特殊境遇家庭及外籍配偶(新住民)。2012年與雙福基金會合作成立外配關懷據點,讓教會成為關懷中心,這是因課輔事工衍生出來的事工之一,看到這些遠渡重洋的新住民,來到人地生疏的台灣,鄉下的價值一直認為她們是被買來的媳婦(講難聽是生產工具兼外勞的身分),其實過著不被尊重的生活。

所以教會希望透過課輔事工與公公、婆婆的關係,有機會去關心這些新住民;同年5月連續10週在禮拜日下午2~5點,於教會開辦「彩粧技藝班」、2013年舉辦美甲班、今年舉辦美髮美容班,期待透過這些職業訓練,讓新住民得到另一項職業技能,讓他們獲得一技之長,可以比較容易融入台灣的社會。

另外,亦舉辦拍照說故事減壓等來關懷新住民的身心靈,教會也為關心這些新住民成立迦拿團契,期待透過關心與陪伴,讓新住民認同教會是他的「後頭厝」,可以成為傾吐心聲、與困難求救的地方。

「跳蚤屋」是冬山教會的另一項特色,原先我是為募集國中、小畢業班的制服,送給清寒家庭的學生,並增加收入來支持教會社區事工的經費;後來因台北某孤兒院知道教會所做的服事,就把多餘的舊衣給教會,因而使跳蚤屋的貨源不斷。

小小5坪大的空間,是新住民的另類休閒之處,從一塊錢到數百元,一年帶來約50多萬的效益,幫助教會與協會做了不少社區的服事。教會特別支持協會為清寒學生設立獎學金與獎助學金,從國小到研究所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申請獎學金。

另外針對高中以上的學生,只要每半年當志工服務100小時,無論是教會服事或社會服務,高中生就有一萬元的獎助學金;而旅外的大學、研究生,只要在當地教會或社區服務滿100小時,也可請領一萬五千元的獎助學金。這不止幫助清寒孩子安心地完成學業,亦能維持社區青少年,在高中以後仍持續過教會生活,讓他們的信仰可以更扎根。

「宣教工作(missions)的時代已經結束,宣教(mission)的時代才正開始」,這是一種運動,我們的宣教活動只有當他反映出我們真正的參與在神的宣教當中才能真正算數。

宣教是神的宣教(missio Dei),因此它包含教會的宣教(missiones ecclesiae)、及教會的宣教計劃。不是教會『承擔』宣教的工作;而是神的宣教組成了教會。 所以宣教是神自己的一項活動,而我們只是工具。

我提醒自己,別讓世俗的成功神學綁架我的服事與教會。我盡責,(撒種、灌溉)發芽與結果是上帝的事,因為我們只是上帝宣教的工具。歡迎對這些事工有興趣或專長的牧長,來電分享,讓事工更榮耀上帝、利益社區。

文章來源:公共電視

相關連結:

分享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