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長的話
再生產的教會
帖前1:7-8;帖前2:10-11
◎議長葉啟祥牧師(中山教會)
沒有生產力的雜貨店
的父親開雜貨店,他白手起家,但是有一天附近開了一家711甚至身為他的孩子的我們也跑去711,他就發現傳統的柑仔店要在大都會中持續生存已經不容易,在媽媽的勸誡下,他決定收起來,轉做其他的事業。雖然只是一個小店面,但這卻是他白手起家,千辛萬苦建立起的店,可是擺在他眼前的就是他必須改變………,還好他願意這樣做,他轉向其他的事業,所以有機會持續賺錢、養家。我從這切身經驗體會,即使多麼寶貴的事業,當顧客不上門,當旁邊一間一間的店面開啟,這就是必須改變的機會。一間雜貨店,一個公司,一個工廠都是如此地面對環境變化。教會又何嘗不是?
帖撒羅尼迦教會成為再生產的教會
帖撒羅尼迦教會一開始便遭受猛烈的逼迫和反對。在使徒行傳第17章中,路加、保羅和西拉來到帖撒羅尼迦,在那裏有猶太人的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保羅向猶太人傳道。開啟了這間教會。
使徒行傳17章4-7節敘述使徒在帖撒羅尼迦傳道所産生的影響。猶太人妒忌保羅在傳揚基督的成功,便糾集暴民行兇。他們闖進耶孫的家,把他和其他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裏,喊叫説:「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裏來了,耶孫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説另有一個王耶穌。」耶孫和其他弟兄要被迫交保狀才獲得釋放。為了當地弟兄、保羅和西拉的安全起見,弟兄們乘夜打發保羅和西拉到庇哩亞去。然而,帖撒羅尼迦的會衆已建立起來了。對這群新信徒深感關注,並意識到他們正經歷艱難,保羅差遣提摩太返回帖撒羅尼迦,去勸慰當地的弟兄,使他們的信心更堅定。提摩太帶回令人鼓舞的消息,説帖撒羅尼迦弟兄們在猛烈的逼迫下仍不屈不撓,謹守忠誠。
保羅對他們何等的愛護,如同兒女一般的愛護,勸勉、安慰關心牧養,保羅對這個教會如同父親對待兒女一樣。這個兒女也很爭氣,帖撒羅泥家的教會,成為:1.效法保羅所傳揚的主;2.作了馬其頓和亞該亞信徒的榜樣;3.主的道和他們的信心也因為帖撒羅尼迦的教會而傳開了!4.成為保羅的榮耀與喜樂,保羅說:「你們就是我的榮耀,我的喜樂!」
他們接受福音後,成為再生產的教會,在艱困的外在環境,福音並未停留在自己教會內部,而持續藉著這間教會擴散出去。
馬偕來台灣,從生產門徒開始
今年是馬偕傳福音來台灣150週年紀念,他的宣教精神就是不斷地「再生產門徒」,福音從他開始,接著訓練門徒,不斷訓練、差傳、再生產的循環。他這樣訓練再生產出門徒與教會。
他人還在加拿大,沒有來台灣得時候,就已經開始為第一個門徒禱告。還未離開加拿大,我曾經求上帝讓我得到的第一位皈依主的人,是一位聰明有活力的年輕人,這是我尚未到台灣以前就迫切向上帝祈求了很久的事。那晚,當我獨自在房間時,這事又回到我心頭,知道上帝聽了我的祈求,這位年輕的陌生人(嚴清華)就是我所求的。
帶領嚴清華信主,馬偕為立即設定他就是預備成為再生產出來的傳道人,從最簡單的禱告訓練起。1872年5月24日晚上,馬偕請阿華作歸主一個月以來的禱告,這也是他生平第一次的出聲禱告。他有點緊張,在一把搖晃的舊椅前跪下,手攀著扶手禱告說:
主阿!你是真的神,幾個月前我並不認識祢,請幫助我越來越認識祢。現在我知道我的同胞們所信的神明並不能救他們的靈魂。我從心底感謝祢使馬偕來我們這裡。主啊!請用聖靈幫助我。
就像就像最安全的船,是停泊在港灣中的船;一旦不出港,就不會被風浪襲擊,但只能在港灣中慢慢地鏽壞,但那不是船受造的目的。帶領門徒也不是讓他們一直留在老師身邊,而是直接面對傳福音的風險。傳福音即使會面對無數的反對和逼迫,耶穌毫不猶豫地將門徒推向福音的最前線,直接去面對群眾的反對以及暴力相待。馬偕也深知自己的門徒也必須經此磨難,也將他們推向第一線去面對群眾的咆哮以及怒罵,帶在身邊是教室的教導,生活的現場更是造就門徒的戶外教室。在馬偕的日記這樣記載:
1872年9月27日他們首次到基隆,在大廟門口,他們和往常一樣唱起讚美詩,立即引來大批人圍觀,將廟埕團團圍住,群眾怒目逼人。其中有些是阿華舊識,看到他居然和洋蕃混在一起,更是憤怒。這時馬偕請他講話,這真是個大考驗,因他從未公開想人作見證,特別在這種場面,他有點猶豫。馬偕見狀一起首吟詩「我認救主無驚見羞,好膽干證道理,稱呼耶穌恩典奧妙,歡喜趁祂教示」阿華也跟著唱,然後抬起頭來面對憤怒的群眾,勇氣十足的見證道:「我是一個基督徒,我敬拜那位真神,我不能拜那些老鼠可以咬壞的神明。我不害怕,我愛耶穌,他是我的救主和朋友。」
這是北台灣第一位基督徒開口說的見證。
當訓練差不多馬偕就差遣他往福音的現場去傳福音、建立教會。福音傳到五股,馬偕說:「那位奇妙帶領這位年輕人,並奇妙的讓這位年輕人是合於傳道的上帝,同時也為他預備一個可讓他發揮才能的地方,並準備好一群願意聽他講話的民眾。……第一位歸信主的阿華就被認為這個第一間教堂的傳道師……。」建立教會的基礎乃是傳福音,教會延續傳福音的功能。
教會要發展就要改變
我們要發展除非我們發展「新的、冒險的、開創的事工」,不然我們會在原地踏步。一間教會假設都一直聚會、禮拜、查經………教會仍然面對人數減少以及新人進不來,無人傳福音,無得救的人;或是,中會一直開會、訂法規、修訂法規、檢討……結果生產不出東西……這都像一間公司不斷開工,但無法生產或是生產出來賣不出去。所以我們嘗試提供一些改變的方式,先提出在我們中會中有不錯和特色的事工,共有六個組都是中會內已經做的很好或是可以發展的事工,表示在我們中會這個土壤裡面是可以發芽的。他們是:
兒童課輔:教練南崁大安牧師林榮任
偏鄉社區事工:教練冬山牧師鄭忠仁
青少年事工:教練雙連牧師彭榮道
門徒訓練:教練中山牧師葉啟祥
厝邊有愛:教練和平牧師楊博文
日托:教練濟南牧師黃春生
這六個事工教會特色:第一、他們都將教會向內的事工變成對外開拓,不僅僅是一個對內的事工。第二、事工帶動教會的改變,開始產生更多同工,更多同工被訓練出來一起參與。第三、都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不是一個節目,而是一個過程,因此需要時間去努力安排。
教會若是要改變除了事工,更是人要改變:第一、牧師要有異象;二、長執要支持;三、信徒要造就,這樣詞有可能承擔新的事工。這需要很大的決心,但是絕對是對教會有益處的。馬偕給我們眾教會提醒不要只重視教會內部馬偕在台灣宣教做了一個重要的觀察:「人很有可能在異教之地耗費太多的時間,因為想要讓信徒像家鄉的基督徒一樣,以致忽略『福音傳到未得之地』的呼召。」馬偕的反省:過份注重於自己的教會造就,而無對外傳福音,馬偕認為問題原因在於:「並非是因為在某個部分『做太多』是有損的,問題出在另一個部分『做得太少了』。」
我們教會必定也可以如同帖撒羅尼迦的教會,勇敢地改變,成為可以再生產的教會。